以前高中读几年?
初中升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而高中毕业则是十二年的义务教育的结束。 在1995年之前只有高中三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高中会考制度,大部分省份都是采用3+2的形式,也就是高中三年+职业中学两年(现在一般是3+3形式)。 这样一来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自己的出路,喜欢读书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不想读书的则可以早一点进入社会。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就是会让两类人走上不同的路,对于之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十几年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上到高二就会面临选文理科的问题,这对于孩子以后的选择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参考建议或者孩子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时就容易受到影响。 以我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的高中都会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于是有些学校的老师就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暗箱操作”的手段。比如会在上课的时候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对待成绩差的学生就比较苛刻。或者在排名的时候故意忽略一些同学的成绩,以此来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
我高中就读的学校是当地比较好的高中,虽然是市重点,但却是县里面唯一的市属高中,所以条件还是可以的。但是在这样的学校也没有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病。尤其是在高三那一年,所有的科目都会被用来考试,不考的就是无用之学。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被简化为为了考试而存在的符号,老师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简单的符号整理出来,印成试卷,然后让学生做出来。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为什么这些知识点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逐渐被培养了一种唯分数论的学习方式。考试成绩好就是对的,成绩差的就是错误的,而且错的就要挨骂。慢慢地就把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推到了学校的边缘,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虽然最后大家都考上了大学,但是之后的人生却出现了分流。成绩好的人考上重点大学,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更顺利。成绩一般的人则上了普通的大学,虽然也会有不错的前途,但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那些当初被学校放弃的人,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但是由于之前的基础没打好,他们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