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大学如何招生?
自从2009年大学委员会向德国议会提交报告之后,德国高校改革方案便得到联邦和各州政府的一致通过,这也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大学的结构(已经经过两次大的调整了),而是大学的治理结构。德国的大学将从现在由各州主管的行政体制向联邦主导的行政体制转变,逐步向建立“私有化”大学的方向前进。
虽然改革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是“改革方案”一词在德国总是跟“大学委员会草案”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德国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这次“改革”的反响相当大,许多大学生的组织以及一些教育学者、大学教授都对大学委员会草案的内容持否定态度。实际上,联邦和各州政府在通过这次“改革”时,也是花了一些时间修改大学委员会的“草案”的。
德国人没有把这次“改革”称作为 “自治化”或“私有化”大学,而是使用了一个平衡的说法,称作是“责任增强”的大学。这就是说,德国大学的权力将要得到加强,而且未来的管理方式也将更加透明和具有约束力,同时,联邦将增加对大学的监察力度,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大学的盲目行为。那么,这次改革具体要达到哪些目的呢?
第一,加强大学的科研功能和教授治学原则。从2006年开始,德国大学的科研工作就逐步实行合同化管理,联邦和各州投入一定量的研究资金,由大学自行申报研究课题,大学完成研究任务后,向联邦或州政府提交结题报告,政府对此进行评审,合格后才能获得科研资金。这个由大学委员会草案提出、于2012年7月开始实行的意见,实际上是进一步把科研工作的管理交由专家去做,让教授们自由发挥他们的科研才能。
第二,加强对大学的质量监督,给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有关大学经费使用的透明信息。自德国18世纪建立柏林宫廷艺术学院以来,大学一直是来自国家强大的支援。虽然二战后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化了,但仍然是由国家主宰大学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学摆脱了国家的控制,逐渐获得“独立自主”。在1998年至2005年由16个州联合各大学建设的“精英大学”计划中,国家减少了16%的预算,即由州的财政承担2/3的大学开支。现在,大学向私有方向改革后,就需要有国家的监督,以保证国家所投大学钱的使用效率。
第三,保持和巩固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德国大学就开始推行“扩展计划”,建立一系列的新大学。在2009年至2014年间的下一个“扩展计划”中,德国大学将增加10万学生的入学名额。要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德国大学就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以上可见,这次德国大学的“改革”用意是好的,但受到德国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反对也是难免的。德国大学的未来到底会是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