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试为什么去日本?
题主说的这个案例,是我之前在日企做招聘时遇到过的真事儿。这个小伙子是东北大学电气系毕业,日语很流利。他来应聘的是研发岗位,但是他的专业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也没有相应的实习经验。我们当时就问他会不会编程,他说不会,然后我们又问他是否愿意学,他说可以。于是我们就让他参加了笔试,内容主要是编程题。 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学生的编程能力居然很强!他的思路很清楚,题目很快就做完了。而且,他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觉得这个方案如果实施的话,能够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效益。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录用他。 在和他谈工资的时候,我们提到希望他毕业后马上入职,他可以接受的起薪是多少。他犹豫了一下说:“起薪确实有点太低了……”。
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们的研发职位,给到应届生的起薪大约是20万元人民币(税前)。对于这个工资水平,我们的人事部门是有一定评估的:这个薪酬水平的应届生,一般在企业工作一年后,就能达到我们公司同级别员工薪资的中位数;再干两年,基本能达到我们这个级别工资的平均值。而继续在公司工作的,一般三五年以后都能晋升到经理或者总监的职位,月薪过万是很简单的事情。 我们问他是为什么觉得这个数目的工资低,难道是因为家境困难吗?他说:“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希望我工作两年后,能够达到你们这个岗位的‘天花板’水平就好了”。
听到这里,我们顿时明白了:这个学生可能是在东大这样的顶级名校里,太习惯和人竞争了。所以他以为他要和同样都是东大毕业的我们,竞争一个入职的机会。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告诉他,他在我们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应该是这样: 大约三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他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是他自己选择的美国某名校。后来,他又告诉我们,他想同时申请欧洲某学校的MBA,因为学费更便宜。
又过了两个月,我们收到了他欧洲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他告诉了我们他的B计划:打算先去美国,读半年的硕士,然后再去欧洲入学。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决定要雇用他了,所以也不计较他到底读了哪所学校的硕士,笑着对他说:“你的B计划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