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哪方面最缺人才?
首先,日本人缺少各行各业的人才。 比如建筑行业,随着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不足,建筑行业正在面临严峻考验。2016年,日本的建筑行业就出现过一次大罢工,原因就是因为劳动力不足,导致施工过程难以推进。 (日本建筑行业工会号召的全国大罢工) 而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能耗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正逐渐被限制甚至淘汰,比如房地产和钢铁行业。
于是很多我国农民工群体,就面临着“离土又离乡”的窘境——原本在本地就可以工作的机会,因为政策原因,来到了沿海工厂。 除了人力资本充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能提供给外国人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多;而日本由于战后经济腾飞主要依靠外贸出口和资本输出,国内工业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很有限。
比如同样作为汽车强国,丰田在汽车零配件制造领域的分工非常细,但本田却不一样,它在马达等核心部件上拥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因此就能给外国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有芯片产业,因为我国近几年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所以一些芯片设计行业的公司,就会把研发基地设在成都或杭州这样的城市,制造环节则设在北京和上海浦东等地,这样就能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才。 其次,日本缺少能够突破核心技术的人才。
前些时候,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封杀令,让国人看到了被美国卡脖子是什么滋味儿——缺芯少魂的痛,是全方面的。
虽然日本在很多领域都能生产出世界领先的产品,但依然受到制造成本的制约。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年轻的科研人员数量本来就少,还要分去不少从事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人,能够在基础学科上有重大发现的科研人员就更少了。
(日本东京大学一名学生在实验室里) 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985高校和211高校,这些学校每年输送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他们之中不少人会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成为各行各业研发一线的主力军。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界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他们在物理、化学、天文等领域都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和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做好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准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