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英国致富的吗? “英国从香港得到了巨大收益”,这个说法不准确。 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香港是一个贫困的沿海渔村。1840年英国入侵中国之前,只有不到25000名居民(其中7300是名华人渔民)。
公元1841年至1842年间,英国为了转移本国工厂工人不满情绪,将约30万华人移民输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还输入了60多万欧洲人至其殖民地。这些新移民被用做奴隶,从事矿工和农场工作,来开发英属殖民地。 新移民的劳动输出,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后续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移民们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平等分配——大部分被当地原住民所占有,小部分被当地官员所侵吞,而输入到当地的华工,则连最起码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澳洲“金矿的劳工死亡率超过10%,新南威尔士有三分之一的囚犯死于狱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帝国及其殖民地共牺牲了200多万人,二战期间更是直逼900万,而这些庞大数字里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的殖民地人口。 英国人不仅从殖民战争中获利,而且获得了战争补贴。根据经济学家H. Paul Johnson的计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政府共支付给其殖民地的军事和民事人员大约40亿英镑的薪酬和其他费用,如果加上战后维持费用以及军人津贴,总额高达60亿英镑;而在Paul Johnson看来,这笔费用的代价远远低于战争给英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更远远低于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带来的经济损失。
赞同 491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31 10:19:35 从19世纪中期到二战爆发前,英国通过将华籍居民变成二等公民、将香港变成亚洲最大的吗啡交易中转站、经营香港—上海两地华资和对外贸易等途径,赚到了巨额的钱,这些钱中,有一部分是在大陆(香港本岛原是荒岛)赚的,但绝大部分不是在港本岛产生的财富,不能记到香港的账上。英国在这段时间的香港总收益,大致是它在这一时期从印度所得的10%-20%。
二战爆发后,日本很快占领香港。日本对香港的掠夺方式是暴力搜刮。掠夺的结果是香港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二战结束时日本战败,香港光复,但香港已非常贫困,经济、财政、民生各方面都百废待兴。
二战后英国仍继续控制香港。
这时香港没有了土著的自由劳力,英国又不让香港搞农产,香港全靠自己从零开始去赚自己岛上的第一桶金。它成功了。香港经济和社会逐步繁荣发展,英国政府从香港赚到了更多的钱。二战后香港的发达和繁荣,英国政府当然要摘这个桃子,毕竟殖民地政府是他们控制的,香港的财政收入有一部分(约占四分之一)要给英国政府,英国在香港有土地是租出去收取地租,英国本土居民在香港有各类收入,等等,这些钱都是英国政府在香港的收入或收益,这个钱当然要记到英国政府的账上。问题在于,在这些收入之外,因为有香港,还给英国政府带来了其他收入和好处,如果把这些都加起来,会是一个更大的总收益。
这个总收益有多大呢?有学者研究过,按1980年美元币值算,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有两件事可以帮我们建立参照系。第一件事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在重建二战后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中花了130多亿美元。第二件事是非洲的资源,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计算过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出口带给外国公司的收益,以1980年美元币值计算为2762亿美元。这样一对比,我们会发现英国从香港获得的利益非常可观,至少相当于一个“马歇尔计划”,即使跟非洲相比也很有竞争力。
以上香港被英国殖民的两段历史中,前面一段是香港贫瘠而英国富有,后面一段是香港繁荣而英国更富有。所以英国从香港殖民地的统治中获得了好处,这完全对。但是要说,香港是英国致富的工具,这个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一方面英国从香港得到的收入毕竟只占国家总收入的少量份额,更重要是两者的相对贫富,在香港贫瘠时英国很富有,在香港富裕时英国也很富有,所以很难说英国是因为香港才致富的。
赞同 329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2/10 1: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