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西兰是哪儿?
从地理概念上说,“新中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域界限。 官方定义“新中边界地区”为两国国界线两侧各3公里宽的领土,合计约60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59.5万,新西兰1.8万)。但这里的“边界”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国境线,而只是指两个国家在地理上最靠近的地方。
因此这60万平方公里的“新中边界地区”实际上是包括了两国的全部领土的。 这和“一湖两香”的概念差不多,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概念。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类似“新中边界地区”这样的地理区域的话,那也许可以是中国和新西兰共同拥有的库克海峡所环绕的地区——即南岛东岸、坎特伯雷平原以及南北二湾的地区。但这仍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海域概念。 不过这已经足够大,足以支撑起一个“中国的新西兰”的故事了。
其次,从这个故事所具有的意义上看,它实际上包含了中国和加拿大两段。 因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向西方开放的第二个海洋航线是从广州到天津的大连旅顺航道,而第一个则是从广州到厦门的闽浙沿海航道。前者最终开辟出了通往美国的太平洋航线,后者则产生了“新中关系”。 清政府允许英国派遣探险队测量此航线的海况并绘制地图,这既是通商的请求,也有监视的意味,因为这条线路将通过台湾附近海面。 1847年,英国航海家兼探矿学家詹姆斯·布鲁斯率领的探险队来到了台湾,他们的船只“阿尔戈号”在航行时遇到台风,搁浅并在台湾南部海岸触礁。虽然英军试图施救,但未能成功,船上绝大多数人丧生。只有布鲁斯等人乘坐一艘小船在绝望中沿着台湾西海岸向南前进,希望在陆地上找到救援,但最终他们还是被土著人所捕获。
1849年,清廷得知这一消息,派出舰队前往台湾抢救,终于把幸存者接回,但布鲁斯却因伤势过重死亡。 中新之间的第一丝接触因此而存在极大争议。 另一方面,1848年开始,苏格兰裔美国人约翰·范诺登率领的西澳金矿勘探队抵达珀斯以东的富饶草原,开始筑寨定居,并建立农场,此后还开办金矿,开采矿产。然而好景不长,1852年,印第安人袭击并摧毁了这一地区的白人聚居点,死者多达一百多人。 这次事件震惊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由于当时正值巴厘岛爆炸案之后,澳方需要寻找新的领地,于是他们便将目光投向了西南方的新西兰。1853年,一支由英国海军军官率队的移民团在新西兰登陆,开始开拓殖民地,并逐步向西发展,与土著毛利人建立了密切联系。
可以说,从1848年到1860年代,是“中国的新西兰”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不仅南岛北部发现了黄金,毛竹、水蜜桃、柿子也在此时传入。更重要的是,在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地后,澳大利亚联邦的疆域基本确定下来,为日后成为澳洲第一大洲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切显然离不开中华帝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