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想出国留学怎么办?
14岁杨宜田,在淮南市第四中学读高一。从去年九月,他开始尝试住校生活。可三个月后,他向老师提出停学。父母只得把他接到南京,上专门的辅导学校“补一补”。家长说,小孩子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没吃过苦,生活自理能力弱。住校生活,他受不了。
跟家长闹别扭,和宿舍小伙伴吵架,觉得老师关心同学比他多,感到前途迷茫等等,都是小儿科的“停学理由”。杨宜田的父母深知“孩子该晚点读书”的道理,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提升儿子,只好“代管代教”。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读书识礼”是不可违执的人生信条。于是,家长和学校都难以接受、体谅这种“不想读”的书。
其实,在杨宜田式的“问题孩子”身上,多少都有一种被“延长”的敏感期。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经历“第一次”不好感受的挫折,是教育成功的一道分水岭。
“问题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特性,对其独特的“问题”要作针对性的“教育”。最不得当的做法是,把各种问题孩子混扎堆,以“问题孩子”的办法来治“问题孩子”。教育者应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因人制宜,作个别的引导与辅导。
杨宜田要读书,可又不是不想读书,只是觉得读书太苦,读书没有意义,读书不如上网。让他读书,好比喂猪喂牛,逆着它们的性情来,是要挨咬挨摔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已步入死胡同:课业负担越减越重,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杨宜田是个感性孩子,他的抑郁、厌学和网瘾,都不同程度与这些有关。国外没有升学压力,学习靠自主;国内高考一统天下,学习靠他律。个中差别,耐人寻味。
说到底,“问题孩子”之“问题”,根子在于教育。而解决之道,则必须将“问题孩子”放进自然的教育生态之中,寻找最佳的“刺激”要素,催生个性解放和个性卓越,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个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