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景观设计怎么样?
这个问题,我终于可以扯一扯了~ 先摆结论,日本的景观在广义范畴属于西方景观(当然,作为西欧文明发源地的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景观自然也属于西方景观),在狭义范畴属于日式景观(Etsu-en)。将日本的景观与西方景观进行对比是毫无问题的。 不过,在讨论日本的景观之前,我想先引入两个概念:景观和园林。
中国的古典文论中,“景”指的是山水景物,而“园的景致”则特指供文人游览的池沼小山。到了近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园”的概念被引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定义: 广义的景观指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外部现象,它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内;而狭义的景观则特指上述事物以外的所有自然现象,如山川、海洋等。 日本人创造的词汇“風景”(ふうけい)恰好符合了这个狭义的理解。
至于园林,在中国古典文中,是与“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比景更为狭窄。进入现代后,由于“园”的概念被引入城市生活,人们习惯用“园林”这一名词代替“园”,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园林概念。 所谓日本景观,其实是指日本式的园林。
虽然在日本可以见到许多天然风景,但日本的园林却大多脱胎于中国古典园林,且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是以人工造景为主要特征。 日本园林多呈现出小巧玲珑、朴素大方的特点。这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大,这使得日本人不得不将住宅建得紧密而小巧。这种紧凑的小户型不仅是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也被运用到对绿化空间的处理上。
日本的一些新建楼盘往往绿视率(单位面积绿地)很高,甚至在楼间建造游泳池! 而一些老楼盘也通过改造在狭小的空间里增加了绿化率——比如说把墙砸掉,在内部造园。 除了住宅,日本的城市广场、公园甚至高速公路旁的绿化带也注重小而精的功能性,讲究借景、框景等手法,力求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景观效果。
例如著名的枯山水庭园,就通过石头、砂子和植物的简单搭配,营造了深邃的空间感和远世的宁静感。 从总体来看,日本景观是以小见大的典型,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力求创造出最大程度的景观价值。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