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怎么在日本求学的?
“学医”其实是个幌子,周树人(鲁迅的原名)去日本是想学习“立宪政体”的,也就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所谓“立宪”与后来意义并不一样——清廷预备立宪的时候,是按照君主立宪制设计的;辛亥革命之后,立宪变成了共和,但本质上还是西方民主政治。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比如这个“深刻”的代表胡适就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民主和科学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想去日本的周树人(鲁迅)实际上想学的正是这种西方的民主思想(注意,不是医学)。只是当时的日本留学名额非常有限,而且费用非常高昂(据说相当于现在的50万RMB),并不是人人都能去的。周树人的家境虽然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但是跟他同代的鲁迅兄弟姊妹八个当中只有他一人出国,可见他是费尽心思才去成日本的。
那么为什么学医会成为周树人去日本的借口呢?原因也是显而易见且符合史实的:
第一、医学在日本比较容易取得学历;
第二、学医不需要太多的日语基础,跟汉语差不多(当年梁启超去日本留学也是从英文、日语双管齐下);
第三、学医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三年本科加三年研究生,加上各种实习、轮转,至少是十年以上,这样的话,可以在日本混个身份,不影响回国参加科举。
事实也证明,周树人去日本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考虑的: 他先是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转到东京帝国大学学医(注:这两所学校的医学院都是在日本相当有名的)。
后来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周树人曾提到: “因想观察学者的生活,便选了生理学和医学,分头去听讲。” 也就是说,周树人其实是带着自己的“观察学者生活”的任务去日本的,只不过最后并没有找到什么所谓的“学者生活”的痕迹(或许是周树人主观期望太低了),反倒是自己本身被日本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给激怒了,所以“看破红尘”转身离开,回到故乡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