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哈佛大学研究生?
如何申请到哈佛,如何申请到MIT,如何申请到耶鲁……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可以浓缩成一句话来回答: 努力+运气=成功! 但这句话当然没有细节可言,也无法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所以,我打算以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为本文的主体。这个故事的主角可以看成是我,也可以是你们中的某一个。故事的内容就是申请季的经历和感悟——从早先的申请策略和准备阶段,到中期的文书写作和申请投递,以及最后的录取结果和选择院校。希望我的经历对各位有帮助,也欢迎指正。
本科学校:某财经类211 GPA:3.5+/4(本硕都是这个绩点) TOEFL:106 GPA排名:8/109(大二下学期,加权平均后全班第七) GRE:320+(第二次考,第一次不及格没出分) 实习:两份水刊,一份TOP50(最后一份有推荐信) 项目:两段,全A 科研:一段,参与报告撰写 奖学金:一些校级和院级的奖助学金 学生工作:团委副书记,组织过几次大型学生活动 各类社会活动:志愿者,社团等等也有参加 其他:一些学校里的项目,如创青春、大创等也都参加过,并有所获奖
申请季之前的准备工作大致如此——除了提升硬件分数以外,还参与了几个研究项目和一段实习,为文书素材做准备。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依赖研究项目和实习来提升自己的背景,特别是对于转专业或者低GPA的同学来说,有比没有好,但不能全靠他们力挽狂澜。
我是从大二开始申请留学,当时是打算出国读研。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大三结束才拿到签证,于是参加了当年的秋招。之所以这么早就准备留学是因为我认为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早规划早受益。同时,我也利用寒暑假参加了几段实习,是为了将来文书中有所准备。虽然最终的结果不是我理想的OFFER,但我依然很感谢那几段经历的收获,他们或多或少地在我的申请材料中发挥了一定的用处。
关于选校择业的问题上,我个人的建议是:先选地区再选学校,比如你想留在美国发展,那么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这三个地区的工作机会和薪资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学校,美国有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之分;英国则有金三角和罗素集团,这些不同的分类都有其道理。
我个人倾向于选择综合类大学,毕竟文理学院的录取标准和培养方式对中国人来说较为困难。美国大学的定位大致如此——
Top50=藤校+斯坦福+MIT+加州理工+杜克大学等约40所学校,这一批次的学校基本处于美国大学金字塔的最塔尖,也是最难申请的。 Top100=哈耶斯+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大+莱斯大学等约70所学校,这一批次的学校相对于Top50而言相对容易申请,但仍然是美国大学金字塔中的顶端学校。 Top150=纽黑纹+哥大+弗吉尼亚大学等约120所学校,这批次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申请,也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目标院校。 Top200=伊利诺伊香槟+普度+迈阿密等约150所院校,这批次的学校如果放在国内基本上就是个二本的水平,但在美国却是宽进严出的典型,能去这些学校的同学也不要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