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大学专业是什么?
1945年8月,抗战结束前两个月,从西南联大附中的毕业生们正在排队等待前往美国的录取通知。此时,作为清华物理系四年级学生的杨振宁与数学系四年级的丘成桐同时被接到教育部,由他们两人分别挑选30名尖子生组成两个特等班,准备送往美国学习。 当时在清华,物理学是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有“三老六中四少”之称的三位老先生——叶企孙、潘光旦和程守洙,加上刚刚成立的四个研究所的领导人都属于很强的课题组,因此能分配到一批优秀的学生并不意外。不过,让杨振宁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自己所在的系里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入选。为此,他专门去拜访了院长顾毓琇,问了一个非常直白的理由:为什么我们的同学都没有被录取呢?是不是我们系里的功课没有做好所以没及格啊?
据杨振宁回忆,他的这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顾毓琇深深的伤感,院长缓缓地回答说:不是你们没有学好,正相反,你们的功课都很出色;现在美国物资缺乏,学工业的有条件先派上去,你们的专业将来大有可为,不需要那么多人再去学习了…… 于是,1946年2月,在获得芝加哥大学全额奖学金并顺利取得签证后,杨振宁带着妹妹杨春秀前往美国和好友李政道一起攻读博士学位。
对于自己大学的专业选择,据杨振宁回忆,虽然他在西南联大是借物理系的实验室做化学实验,但那时他已喜欢上物理,并自觉阅读了物理相关的书,他认为物理实验更接近探索宇宙的本源。所以,1944年,杨振宁从中央大学回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教化学一年后,毅然选择了物理,投考了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就已经开始接触量子力学。1944年到1945年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大猷先生为研究生和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群论和量子力学课程。杨振宁选修了吴大猷先生的群论和量子力学,选修了王竹溪先生的统计力学。1945年夏,杨振宁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了题为“固体中磁杂质的磁阻”的毕业论文(1948年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上)和毕业论文的姊妹篇(1948年发表在美国的《物理学杂志》上)。
吴大猷先生的这两门课,对杨先生影响极大,使他从此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理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及其姊妹篇,也都是在这方面开展探索的开始。量子力学是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的基础,从而也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群论是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